70余幅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在北京展出******
中新社北京1月6日电 (刘玥晴)“笔墨抒怀 情聚两岸——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6日在北京开幕,展出叶培贵、孟繁禧等42位大陆书画家以及沈荣槐、蔡丰吉等11位台湾书画家 的作品共74幅。
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于2015年创办 ,迄今已举办了7届 、10次展览 。此次展览由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民革北京市委会主办,北京侨福置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为两岸民众搭建了交流书法和绘画 的平台,促进心灵契合与互相学习。
北京市台联会长高峰在开幕式上致词表示 ,交流展 是京台民间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两岸民众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彼此认同 的有效实践 。我们始终坚信,两岸同胞走亲走近 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
台湾书画家沈荣槐通过视频致辞表示 ,交流展以中华传统书画文化为纽带,增进了两岸书画界专业人士及爱好者间的沟通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却不曾中断 ,体现出两岸割不断的文化根脉 。盼疫情阴霾尽快散去 ,两岸书画家们能够早日面对面切磋交流 。
大陆书法家翟鑫向中新社记者介绍了他 的作品《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表示希望两岸同胞在新征程上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曾6次前往台湾进行交流 ,结识了诸多岛内友人,也非常喜欢当地优美 的风景和清爽 的高山茶,期待再次赴台参展。
中共中央台办宣传局局长马晓光 、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黄克瀛、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黄塞溪、北京市台办副主任张磊等出席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 ,北京台湾会馆、北京侨福当代美术馆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签署了馆际联盟协议,为今后两岸文化展览资源共享开辟新路径 。本次展览将在北京台湾会馆展出至1月底 ,并将于2月初在北京侨福当代美术馆巡展 。(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⑫发展生态低碳农业 以可持续理念建设农业强国******
作者:牛坤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 、农耕文明 的历史底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发展生态低碳农业 ,赓续农耕文明”。这一重要论述与党 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相呼应 ,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领域 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 。它明确了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的内涵和具体路径,就是要汲取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从密集型和集约型向生态化和低碳化转变。
中国农耕文明延续千年 ,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一百多年前 ,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创作了著名的《四千年农夫》 ,阐释了东方农业文明可持续发展 的精髓。数千年来 ,中国 的农业在支撑高密度人口 的同时,维持了高度的可持续性,地力没有受到破坏 ,源于几千年以来中国农民对于农业本质 的深刻理解 、把握和传承。
在农业实践中 ,中国农民不断调整农作物与周边自然环境 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土资源来维持高强度的种植制度 。探索了多种维持地力永续 的方式,如自古以来就施行 的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轮作 ,将运河污泥 、燃料灰烬 、人畜粪便最大限度还田 的养分循环利用模式,利用梯田作业防治水土流失 ,三塘串联的模式保存降雨和土壤肥力等。这些农业生产模式在维持农地最大产出 的同时,将对农耕资源的保护发挥到了极致 。
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模式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遭受挑战 。受到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掀起的农业绿色革命思潮 的影响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了化学农业的进程 。从1988年到1998年 ,中国化肥施用量在十年内连续上升了两个千万吨台阶,在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的同时 ,也开启了农业种养分离 的过程 。化肥、农药替代了人畜粪便 ,机械替代了役畜 ,农业养分循环 的闭环被打破 ,传承几千年的可持续农业体系在短短三十年间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西方发展低强度的农业系统不同,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注定了中国农业需要通过高强度的作业方式 ,来支撑高密度 的人口以及经济发展 的需求 。实践告诉我们,一味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强调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发展生态低碳农业 ,赓续农耕文明” ,实则是对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一次反思和重构 ,为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
从以往 的发展“绿色农业”到今年提出 的“生态低碳农业” ,意味着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内涵 的进一步丰富 。“绿色农业”的着力点在减污,而“生态农业”则意味着既要减少污染排放,还要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低碳则表示要减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 ,提高农业 的气候韧性。可见“生态低碳农业”的提出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全面升级 ,也将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现代技术与传统农耕文明结合,重构可持续生态农业 。中国农耕文明体系 是在长期 的人口资源压力下 ,经过长达4000多年的演化逐渐成熟起来的。传承农耕文明是摆脱对化学农药的路径依赖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时至今日,中国农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 ,在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非农化、兼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很难再回到那种传统 的劳动密集型 的生态农业模式 。
现代 的工程技术与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是农耕文明延续和传承的必然举措。一方面要继续探索和改进适应各地水土资源条件的间作轮作、生态复合种养以及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 ,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借助数字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大力开发有机肥制备、土壤改良 、废弃物处理和利用 、生物农药制造等新工艺,促进智能化控制系统与工程化设备的研发推广 ,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种养循环模式。
增强政策间 的协同性 ,促进农业发展的生态化和低碳化 。减污 、降碳 、生态 、保供协同推进, 是未来农业政策体系面临的新挑战。应继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减施等绿色低碳相协同 的政策和技术 的推广,加大对生态低碳 的生产模式以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植树造林 、牧场管理和湿地恢复等基于自然的解决路径的实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 ,促进增产扩面工程与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协同 ,发展适度规模农业 ,在修建大型农田水利设施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水系、湿地等生态廊道的保护。制定以生物多样性指标为补偿标准 的生态补偿计划 。在消费端 ,通过减少损耗和浪费 、促进食品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农业系统 的减排固碳 。加大对气候适应型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模式以及技术 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